2022年5月29日上午,项雅丽名师工作室(永嘉站)第4次线上活动准时开展。本次活动延续了之前的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主题。不同于上次的“单打独斗”,这次活动采用了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工作室的12位老师自由选择,分成三组,通过组内分工结合ppt以试课的形式展示单元综述和课时设计,每人准备8分钟左右的内容陈述。
第一小组选择了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跳动的音符》为主题进行汇报。由朱利丹老师打头阵,拉开了线上汇报的帷幕。朱老师一人独挑大梁,扛起了单元整体综述和《三只小猪》教学设计的重任。
朱老师用复习歌曲《箫》导入,再过渡到本课《三只小猪》,通过聆听音乐情绪、律动,让学生感受乐曲情绪。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聆听主题旋律,编唱旋律,感受小猪们劳动时的快乐。聆听副部旋律,通过画图形谱,感受引导学生感受乐器的旋律走向与副部的情绪,创编动作,感受快乐的音符在跳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利用哼唱,师生接唱、对唱曲谱,认识和学唱有八分休止符的乐句及全曲旋律。最后情境表演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编创故事情节,对之前学过的律动,创编的歌曲进行分角色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表演的积极性。
金丽涵老师的教学环节以“大雨和小雨”的故事情境导入,通过聆听音乐情绪,歌曲内容让学生感受音乐,通过闯关的模式带领大家一点点去探索《音乐小屋》中的奇妙世界。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对比聆听相同乐句,引导学生创编音乐小屋手势动作,感受音乐小屋欢快的氛围,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并且利用小组合作唱,或者教师与学生互动唱的过程中认识附点节奏,巩固反复记号。歌曲学唱中,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图形谱来创编手势动作,把音高低位置变成按门铃的动作,并且让每一位都积极参与其中,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更加热爱音乐。金老师在愉快的情境中,完成了音乐教学。
在周俏俏老师执教的《单簧管波尔卡》中,采用分段聆听到整体感知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听辨音乐。每个环节聆听之前,设置任务,带着问题聆听思考,以诱发其好奇心,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和自主创造,借助生动、形象、直观的图谱,在律动参与中感受音乐形象和结构,周老师把握音乐学科本质,激发问题意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深度学习,增强合作意识。
第一小组的汇报由厉璇琦老师执教的《箫》来收尾。厉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得到了项老师的高度肯定。特别是她所设计的“我是小小音乐家评价卡”,将评价项目和评价方式具像化,明确了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使整个教学环节清晰明了。在教唱的环节中厉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乐曲《箫》的旋律特点,简单介绍中国的五声调式,运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唱准音准,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采取对比聆听和肢体律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一字多音的乐句问题解决教学难点。运用三角铁、铃鼓,让学生自主设计节奏为歌曲伴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编创能力。
紧接着,第二小组也开始了他们的汇报。虽然一、二小组不约而同选择了同个单元,但是同课异构,大家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潘晓洁老师以密码敲门为关卡,通过课文手势演唱巩固音高——观察铃铛大小辨别节奏——关注音乐强弱(f、p)——加入力度变化完整演唱四个步骤,成功敲响了《音乐小屋》的大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效聆听。刘畅截取“猪叫声”片段,辨别声音,引出了今日课堂的神秘嘉宾《三只小猪》。在教学中,通过感受歌曲情绪、展开画面联想让学生熟悉主题旋律;随后通过模唱主题旋律、填词演唱、律动创编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加深了对主题旋律的印象;最后让学生听辨主题旋律在整首乐曲中出现的次数来完成记忆主题旋律的教学目标。
戴帆妮老师在《单簧管波尔卡》和《箫》这一课的设计通过跳波尔卡之“舞”,识西洋之“乐”;唱紫竹箫“调”,识民乐之“器”;赏《野蜂飞舞》,中西合璧之多元三个主题展开教学。通过律动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跳波尔卡舞蹈引出乐器,观看演奏姿势并模仿演奏引出课题《单簧管波尔卡》,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通过分段聆听,感知乐器音色,主题次数,图谱检验以及乐曲结构的活动展开,增强了了学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通过《单簧管波尔卡》引出歌曲《箫》,在歌唱教学上,老师结合新体系的节奏谱帮助学生准确的掌握节奏朗读歌词。利用哼唱、师生合作唱、力度的加入解决歌曲中的一字多音,以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结合对单簧管和箫的认知,带来了一首中西乐器共同完成的作品《野蜂飞舞》,通过欣赏让学生感知到音乐是相互交融的,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体验,扩充了学生的视野。
最后由朱肖琛老师甜美的嗓音做总结,为第二小组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她提出,本单元以“跳动的音符” 为主题,围绕着音高、力度、音色展开一系列作品的感知和学习。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对“音的强弱” 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将继续在《音乐小屋》中进行力度记号深层次的表现及运用,并在下一课《箫》的教学中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在音色上,单簧管学生已经有初步的认知,本单元学生将继续深入了解单簧管音色以外还要了解箫以及吹管类弦乐的认知及音乐风格:在音高上,低年级的孩子识谱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我将用新体系的字母谱和柯达伊手势帮助孩子巩固音高,解决音准问题:在节奏上,我利用节奏谱帮助学生准确的把握节奏,为歌曲教学做好铺垫。
第三小组选取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快乐的舞蹈》作为汇报主题。谢玉丹老师作为小组第一个代表发言,对本单元进行了整体的综述。单元综述各个板块均以表格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使人一目了然。谢老师通过《加伏特舞曲》A主题的体态律动作为课堂的导入,学生能快速地接触课题,感知乐曲的情绪。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分段的聆听,利用哼唱曲谱,画旋律图谱,创编舞蹈动作等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感知各个主题旋律的走向与情绪的变化,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老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舞蹈表演,这样能够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也能实现情感通过肢体表达,培养其对乐曲的鉴赏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音乐素
郑甜甜老师先声夺人,用旋律填词演唱猜谜的形式导入课题《金孔雀轻轻跳》,以优美的歌喉快速抓住了大家的课堂注意力。通过介绍傣族的风土人情,学习傣族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学习歌曲的同时感受傣族的音乐风格。在教学中,老师将节奏与傣族舞蹈动作结合,带领学生进行律动,并在拓展环节欣赏孔雀舞,引导学生自行创编舞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学唱过程中,老师运用师生合作演唱简谱,结合柯尔文手势,以及画旋律线,帮助学生更好地唱准音高。本节课中,郑老师对学生们的要求循序渐进,着重培养学生的聆听与演唱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堂课由浅入深,稳打稳扎,展现了郑老师个人夯实的音乐素养。
吴宁宁老师抓住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歌曲“阿西里西,阿西里西”打招呼问好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喜鹊钻篱笆》的兴趣。在教学中,老师通过欣赏视频感受彝族风土人情,通过聆听歌曲,学习彝族简单舞步动作,感受歌曲情绪,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利用师生接龙的方式朗读歌词、学唱歌词,通过隐藏歌词帮助学生不断记忆歌曲,最后在游戏“喜鹊钻篱笆”中,带领学生手拿串铃跳彝族舞步,一起边唱边跳边玩,让学生在玩中学,体现了愉悦性,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邵宁宁老师用温柔的声音讲述了她对《霍拉舞曲》这首歌曲的设计,以去罗马尼亚的图片进行情境导入,通过聆听音乐情绪、让学生感受音乐,学会欣赏《霍拉舞曲》。在教学中,通过分段聆听和感受霍拉舞曲的音乐,引导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感受罗马尼亚人民的舞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随后通过合作舞蹈,拉进了师生关系。在乐曲的聆听中,引导学生为打招呼、舞蹈、告别三个音乐片段,设计了不同的舞蹈动作,这样更好地分师生合作,清晰了解每一段音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
在12位老师分享完自己的设计后,项老师针对单元综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点评。
她指出,单元综述时尽量将单元内容以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更加直观、简明地呈现本单元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内容简析则可结合教材编写意图与老师对音乐的理解来分析;学习评价要有更显性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如歌唱教学,可针对学习成果、歌唱习惯以及指向音乐素养等来制定。此外还要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标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单元整合。
教学设计上,在凸显各个课时独立性的同时,也要寻找课与课之间的共性。通过共性的线,将其串联起来。明确学段、单元、课时的目标,巧妙融入每一个课内。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我们则需更注意学生“唱游”的体验。如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音乐游戏、空间探索、联觉体验等一系列更符合低段孩子的活动。
疫情当前,困难重重。但是它从未阻挡住我们音乐教师交流的脚步。项老师为了给我们搭建观摩学习、交流切磋的平台,将线下活动转移至线上。大部分老师在之前很少接触线上会议,因此在一些信息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这需要我们私下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探索,来确保下次活动的顺利进行。
最后,项老师希望每位老师根据今日所学,积极主动修改自己的设计,并投入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检验自己的成果。本次活动,大家都收获匪浅。相信经过项老师的指点,我们都能超越自我,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