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问题解决,共创未来课堂
——记朱广久名师工作室第三次活动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5月17日下午,由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主办、温州道尔顿小学承办的温州市第二届项目化学习成果博览会小学语文专场活动在温州道尔顿小学学生剧院隆重举行。智能教育管理博士、牛津大学学习科学博士后、《上海教育》首席编辑方兆玉老师,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曹鸿飞老师,朱广久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来自全市的项目化学习种子教师,各县(市、区)语文教研员以及教师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现场活动,另有7500余人同时参与了线上直播学习。活动由温州道尔顿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朱广久老师主持,活动主题是:“聚焦问题解决,共创未来课堂”。
校长致辞:创意表达的呈现
执行校长张滨雁老师在致辞中表示,创校之初,学校就将项目化学习纳入了学生课表,面向每一个学生。逐步构建了基于“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立足“常态课堂”、打破“学科边界”的项目化学习实施新样态。
如何通过项目化学习,促成语文学科目标的高质量达成?如何用好教材资源,借助项目化学习方式让素养更好地落地?学生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是如何进行深度学习的?张校长在发言中穿插了三个戏剧片段,还原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现场,生动直观地表达了学校的观点与立场。
第一个戏剧片段中,道尔顿语文组老师向大家演绎了将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设计成“传统文化代言人”项目化学习的教研活动过程。她们从“课程标准”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确立主题、明确驱动性问题,到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立足学科又超越学科,呈现了道尔顿小学对于项目化学习促进国家课程高质量达成的理性思考:项目内容基于教材,项目目标基于课程标准,育人目标基于素养导向。
第二个戏剧片段通过师生共同演绎,让我们看到了道尔顿本届毕业生在6年的学习历程中,对于项目化学习的独特体验。在道尔顿项目化学习中,以儿童为中心,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始终是我们的核心理念。我们看到,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清单,参与项目方案论证,讨论评价标准;结合语文教材与平时积累,依据项目驱动性问题,讨论材料的准备,活动内容的设计。如何选择项目,怎么做项目,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资源和寻求学习支持,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课堂观摩:评价支持下的自主学习
本次课堂观摩和毕业课程项目化学习课程设计分享,由工作室主持人朱广久,工作室成员余默娴、颜伟芬等老师所在的六年级语文组承担。潘朝晓老师执教了六下口语交际课——《小辩论,大学问》,课堂上,学生借助小组讨论产生的两个评价量表——“辩论材料准备评价标准”和“辩论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材料整理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对如何立论、如何抓住对方立论的漏洞进行有效反驳展开了深入思考,并请同学“初试牛刀”,然后,进行小组评议和全班评议。由于学习活动基于评价标准,置身真实情境,亲历语言实践,学生的学习得以真实发生,学生对论辩中的材料整合、语言组织、反驳技巧等,有了进一步的内化。在接下来的课堂模拟辩论环节,学生灵活地运用学到的方法,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理有据,有立有驳,精彩纷呈。最后老师带领大家回归项目主旨,整理反思:从苏轼身上,你对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又有了怎样的思考呢? 引发了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生命成长,有了新的思考。
道尔顿朱广久工作室成员张玮老师做了“遇见东坡,做最好的自己”毕业式策划师项目介绍。张老师先从“素养导向”、“学校的育人理念”、“5.5+0.5的初小衔接毕业课程”、“苏东坡的人格魅力”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缘起”,接着深入阐释了从“大概念”到“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共通素养”,再到“具体知识点”的目标体系建构,并对这个项目化学习课程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之间的目标关联提出了独到的思考。在内容实施的介绍中,“苏轼朋友圈”、“东坡美食集”,以及辩论课上学习支架的有效使用,尤其是年段毕业式策划书评议会的激烈角逐,图文并茂,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我们认为,作为毕业班的学生,经历这样一个项目的学习,比多刷几份试卷、多考几分要有意义得多。”张老师的这句话,引发与会代表的深深共鸣。
教师论坛:项目化作业的龙湾经验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龙湾区小学语文项目化作业的尝试与推进”,由龙湾区海滨一小洪高慧老师主持。洪老师先与大家交流了当前老师们项目化学习存在的三大共性问题:一是“只进行内容拼盘,不指向高阶思维”,二是“只设计路线图,不搭建脚手架”,三是“只展示项目成果,不显化学习过程”。针对这些问题,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从2022年3月到2023年3月带领骨干教师组建了小学语文项目化作业开发共同体,来自一线教学11位老师设计并开发了16个3-6年级小学语文项目化作业,为老师们的项目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通实验学校郑嘉伟老师抓住了课文中的核心问题或重难点为小切口,建构驱动性问题,从“基于核心问题本身的深入开发”、“基于学生认知拓展的延伸开发”、“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相关开发”三个方面与我们分享了如何进行单篇教学开发项目化作业的经验体会。温州育英学校张素珍老师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业的设计为例,围绕“单元作业目标”,“提出基于真实情境的驱动性问题”,“聚焦大任务”,“分解子任务”,通过课文学习、课外阅读、访谈等支架设计单元项目化作业。龙湾区罗峰学校的陈玉敏老师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写信》为例与我们分享了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的过程。陈老师结合真实课例,从拓展“文化资源”“实践资源”“媒介资源”多角度与我们分享她的主题作业设计。
了解了项目化作业的设计开发,接下来老师们又从学生、教师、教研组三个角度分享了作业设计的实施效果。龙湾实验小学的何静老师从“兴趣的激发”“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与我们分享了项目化作业对学生的影响。 郑嘉伟老师 从“作业设计的视野被打开”、“作业设计的能力真实提高”、“作业设计倒逼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更清晰”三个方面分享了项目化学习对于教师成长的三点体会。张素珍老师从“孵化项目,尝试做”、“借机发力,拿来用”、“玩转项目,改着用”谈了项目化设计对教研组的影响。
专家讲座:基于学习科学的课程设计
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智能教育管理博士、牛津大学学习科学博士后方兆玉老师,她做了题为《核心素养下的课程设计的“三整合”》的专题报告。
首先方老师与老师们讲述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7大课程特征,分别是:
①围绕大概念和解决问题方法论来组织学科知识和活动;
②充分关注跨学科内容,包括道德和伦理,全球公民和可持续发展概念;
③加强认知的学习,包括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学科解释世界的原则、思想与方法,学科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④所涉及的课程主题要反映学科逻辑,使大概念的深度理解能够在各个阶段螺旋发展,并与能力要求相匹配;
⑤课程主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现实生活的意义相关联,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和反思;
⑥每个年级引入相对较少的主题,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深度和质量;
⑦课程要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促使学生认识到21世纪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提高可迁移能力。
方老师重点介绍了课程设计的三整合:一是“概念驱动”,学习与生活整合,在真实的大问题、大任务中聚焦学科/跨学科大概念,发现第一性原理,探索本质问题;二是“学科整合”,生成跨学科理解,助推跨领域行动;三是“真实情境”下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整合,导向地方性知识。
方老师还向大家阐释了“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六种跨学科整合方式”、“体验学习四阶段”等学术研究成果,开拓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激励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教学,努力成为未来教育的思考者、研究者、实践者。
领导总结:创造性学习的范例
活动最后,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曹鸿飞老师从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起,联系今天辩论课上“苏东坡的人生是不是幸福的”这一辩题,给老师们作了总结引领。曹老师表示,这个辩题对于孩子的生命成长极具价值,他认为, 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我们都是在不幸中去创造幸福,在幸福中不忘不幸的教训,居安思危,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像今天这样的学习,已经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在小学六年级开展这样的项目化学习,比任何语文课都更有意义。他说,语文老师与其在六年级每天让学生去做题,不如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次有趣的项目化学习。这样的学习达成的目标是综合的,能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他倡导全市的语文老师好好读一读苏东坡,也带领学生一起去阅读苏东坡。
最美的遇见,总是恰逢其时。工作室的各位成员表示,这样沉浸式的培训,增强了每位老师对项目化学习的深度认知,对接下来学校项目化学习的常态化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边研边思,用项目化学习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形成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新样态,赋能学生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