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好书的引领;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人文情怀和教育理想,更需要书籍来浇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感悟,从而成长、进步。而分享,则是将这份收获转化为动力,与他人共同前行,共同追求更高的境界。
寒假期间,成员们阅读了刘徽教授的专著《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大家所思所想甚多。2024年2月23日下午14点,王小梅“名师送教”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了读书分享活动。
一、专家引领
活动初始,浙江省特级教师、瑞安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王小梅老师基于当下教育范式变革背景下,从核心概念是什么?大概念是什么?基于大概念如何进行单元教学的设计,结合实际案例详尽地阐述了本期的导读内容。
二、读书分享,思想碰撞
第一章: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
倪余蓉分享的内容是第一章“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她首先介绍了“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的内涵,然后以“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这个核心概念为例,结合六年级“物质的变化”单元,分析了如何进行单元整体设计。
吕文晓老师简述了大概念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及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中如何实践这些理念,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林曦老师通过对大概念的深入理解,得收获颇丰,在课程中构建科学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如书中所说的高通路迁移。
第二章: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
胡芳芳老师与大家交流了本章节中几个发人深省的关键词——“生活价值、专家思维、素养目标、迭代逻辑、望远镜思维、放大镜思维”。同时,她将实践过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案例对照本书内容,阐述了以下观点——“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应局限于内容本位,要有大概念统领跨学科单元的思想,用本质问题去串联课程线索,以本质问题为主线设计跨学科课程框架。”紧接着,她学以致用与大家分享了接下来要开展的案例“生长在春天——我和动物朋友的故事”,努力实现从“拼盘”到“果汁”的跨越。
第三章:大概念教学的目标设计
陈梦华老师在平时泛读以及对项目化学习的探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本书对“大概念教学”又有了更加深刻及全面的认识,她根据对刘徽博士的理论理解,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梳理了一套设计路径:先阅读教材、回忆学生学习情况和梳理课标素养目标,确定大概念教学的概念焦点;再结合预设的真实情景、专家解决思维和单元教学目标,界定并验证概念焦点;然后对进一步细化概念焦点,就是大概念教学的目标,为了保证准确性,结合专家思维和儿童学习逻辑思维检测目标的设计。得到了小梅老师的高度赞赏。
胡洋洋老师在通读了刘徽博士的《大概念教学》,对“大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对平时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精读了第三章后,她了解到了基于大概念的教学目标分为提取大概念、绘制概念地图和撰写单元目标三个步骤,每一步该如何实施。
第四章大概念教学的评价设计
高青青老师读了本书,认识到教学情景设计,其实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对真实性问题的解决,形成对大概念的理解。
陈铮铮老师先围绕真实性问题情境和评价设计内容分享了读书心得,再将第四章的内容与实施过的真实项目进行深度对比,讲明了项目优劣以及改进的想法。
林丽敏老师分享的内容是第四章的评价设计。即如何评价大概念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先设计评价方案,这符合“学——教——评”一体化的内在精神。随后她以《挑选农作物》为例结合情境设计的基本步骤进行阐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未来可以成功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既然目的指向的是“为了真实情境”,那么学习就应该“根植于真实情境”。
第五章大概念教学的过程设计
张晨晨老师以“站得越高,潜得越深”为题,为大概念提取了“可迁移”特征,并对照《大概念教学》第五章内容审视了自己之前的公开课,以“准备、建构、应用、反思”四元素的特征为标准,重点分析了原教学设计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王志丽老师分享的主题是在大概念视域下强化活动导向构建,强调了强化项目活动的设计,意图将大概念的构建细化到单元的课时中,以六上《怎样放得更大》为例,描述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发生深度学习获得理解,再在理解、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指向本课核心概念,最后再以专家思维指向大概念的形成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三、活动总结
最后,王小梅老师对学员们进行了精准的点评,并对老师们提出了建议:在大概念教学的前提下,提炼单元,做好目标定位,在课例中培养孩子们像专家一样思考,建构孩子们的科学思维。
读完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后,相信不仅让老师们开阔了教学研究的视野,也明确了所有的教学研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今后教学中且行且思,在“大概念”引领下不断提升自己,推进大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