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方斐卿 > 本市信息 > “学为主”教研,做主动的学习者——记温州市方斐卿名师工作站第七次活动

“学为主”教研,做主动的学习者——记温州市方斐卿名师工作站第七次活动

浏览量:461|发表日期:2025-01-11|来自:

盛夏忽已暮,浅秋正渐浓。9月26日,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迎着微微的凉风,方斐卿名师工作站学员相聚在设站学校——温州市黄龙第一小学,开展新学期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暨方斐卿(第五期)名师工作站第七次活动。

课堂展风采     

来自平阳县水头镇实验小学的施莉莉老师带领四(6)班的学生感受神话《盘古开天地》的神奇想象。上课伊始,施老师从单元导语切入,点明神话的特点,然后以“争当金牌神话传讲人”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借助作业本的范例,引导学生找神奇的地方,交流感受,初步体会神奇。最后聚焦盘古劈开天地之神奇,圈画词语,想象画面,尝试将故事说神奇。施老师的教学层层推进,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扎实。


来自温州市双屿小学的黄作槐老师执教古诗《山居秋暝》。黄老师从课题着手,抓住“暝”“山居”教学,让学生明白写诗的背景。接下来围绕着“诗中之景”“诗中之画”,借助图片、多形式的朗读,想象明月、清泉、松、石、浣女、渔舟等意象,学生走进王维诗歌动静结合、诗中有画的画境。结合画面的柔美、宁静、愉快,你喜欢这样的《山居秋暝》吗?谁最喜欢《山居秋暝》,学生慢慢走入王维的心境中。最后,以“空”字拓展,出示心经,学生懂得空是一种佛的思想,所以,王维被称为诗佛,达到一种佛境。整篇古诗教学中,画境、心境与佛境逐层深入,体现黄老师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研讨显特色       

精彩的课例展示结束后,方老师组织全体学员体验“学为主”评课,学员亲身体验“提出问题-筛选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全过程,由被动的听课者变成了主动的思考者。     

第一步,提出问题。每位学员针对两节课例,从不同角度,提出2-3个问题,一定要写下来。限时15分钟。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工作室的学员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声议论,时而认真翻看,大脑飞速运转着:梳理、分析、质疑、整合……     

第二步,筛选问题。每人要选择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在小组内分享,汇总成小组问题清单。四个小组,四张小组问题清单,闪耀着老师们的智慧。     

第三步,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聚焦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进行汇报。空气再次凝固,神经又绷紧了。会场内只见小组成员默契合作,认真倾听的,适时补充的,飞速记录的……忙得不可开交,却又一片和谐。


精彩的小组汇报开始了。第一组指向“教学目标如何制定”这个问题,从“判断,发现问题—增删,分析问题—调整,解决问题”三个层次深入剖析两堂课教学目标的优点与不足。第二小组探究古诗如何“学为主”,从“意、境、情”三个维度进开展“学为主”的教学。第三组聚焦“如何借助关键问题,体现学为主”,他们从“边读边想象”这一阅读能力为例,融合两节课例,指出可以借助图片,发挥老师引导作用,提供表达范式等学习支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第四组针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展开研究,他们根据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六个层次的阅读能力,对两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指出优点,并提出建议。

专家明方向     

最后,方斐卿导师充分肯定了学员们在课例研讨中展现出来的主动学习姿态,并引导学员们进一步思考:两节研究课在理念上、设计上、教学上有没有突破?哪里突破?为何没能突破?如何突破?同时特别强调,语文课要坚守学科本质,守住重点,再去有所尝试,有所突破。如果将语文课的学科本质抛弃了,那么就本末倒置了。

短短的一个下午,巨大的学习容量。走出校园,暮色降临,学员们虽稍显疲惫,但脸上却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因为他们的内心被知识丰盈了。做主动的学习者,心中有目标,脚下有力量,定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