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方海东2023 > 本市信息 > 聚焦共管,赋能成长 —— 温州市方海东“名师送教”工作室第9次活动

聚焦共管,赋能成长 —— 温州市方海东“名师送教”工作室第9次活动

浏览量:22|发表日期:2025-09-26|来自:

为破解班主任工作中 “家校沟通难” 的痛点,深化班级管理的实践智慧,2024 11 13 日,方海东 “名师送教” 工作室第 9 次活动在温州市第二中学(海坛校区)开展。工作室全体学员齐聚一堂,通过 “情景模拟实战、专家精准点评、深度对话交流、案例式专题讲座” 四大环节,在沉浸式学习中提升家校协作与班级管理的专业能力。

实战模拟破难题 专家点评明方向

当日下午 13:30 起,活动以 “问题导向、实践先行” 为原则,围绕 “家校沟通” 主题展开,让学员在 “做中学” 中掌握沟通技巧。

有序报到,预热交流:13:30-14:00,学员们在海坛校区行政楼四楼会议室完成签到,主持报到环节的李维康老师引导大家提前分享 “近期印象最深的一次家校沟通经历”—— 有学员提及 “因学生课堂纪律问题与家长沟通时,家长过度护短” 的困惑,也有学员分享 “通过线上家长会化解家长焦虑” 的经验,简短的预热交流让现场迅速聚焦 “家校沟通” 的核心议题,为后续情景模拟奠定实践基础。

情景模拟,还原真实场景

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家校沟通》主题情景模拟演练。各小组结合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高频难题,设计了极具代表性的场景:

场景一:“学生月考成绩大幅下滑,家长质疑教师教学方法,情绪激动”—— 一组学员分别扮演 “焦虑家长” 与 “班主任”,模拟如何先倾听家长情绪、再客观分析成绩波动原因(如学生近期作息、知识点掌握情况)、最后共同制定提升计划;

场景二:“学生间发生矛盾引发家长对峙,双方各执一词”—— 另一组学员通过 “先分隔安抚家长情绪、再还原事件事实、最后引导家长关注孩子成长而非争执” 的流程,展现沟通中的 “共情与中立” 技巧;

场景三:“家长因工作繁忙长期缺席家校互动,对孩子在校情况漠不关心”—— 小组则模拟 “主动上门家访、用孩子的成长细节唤起家长关注、提供‘碎片化参与家校沟通’的建议(如每日 10 分钟线上反馈)” 的沟通策略。

各小组演练结束后,其他学员现场 “找茬”,指出沟通中的可优化之处,如 “避免过度强调‘学生问题’,可多用‘我们一起帮孩子’的合作话术”,让模拟环节成为 “全员参与、共同提升” 的实战课堂。

 

 

专家点评,提炼沟通方法论

特邀专家谢丽晓老师结合《浅谈班级管理与家校沟通》主题,对情景模拟进行点评。谢老师首先肯定了各小组 “场景设计真实、沟通思路清晰” 的亮点,随后提炼出家校沟通的三大核心原则:

共情先行:“面对家长情绪,先回应感受(‘我理解您的焦虑’),再解决问题,避免‘先讲道理’引发抵触”;

事实导向:“沟通时用具体数据、行为描述替代笼统评价,如不说‘孩子学习不认真’,而说‘最近作业有 3 次未按时完成,课堂举手次数减少’”;

合作定位:“将家长视为‘教育合伙人’,多使用‘我们可以一起做什么’的提议式语言,而非‘你应该怎么做’的指令式语言”。

同时,谢老师还结合自身经验,举例说明 “如何通过定期‘家校沟通手账’(记录学生成长亮点与待改进点),让家长直观感受教师的用心,提升沟通信任度”,让学员们明晰了 “沟通技巧” 背后的 “教育逻辑”。

对话专家,破解实操困惑

进入 “学员提问 — 专家解答” 的互动环节。学员们围绕日常工作中的难点踊跃提问:

“面对不认可‘素质教育’、只关注分数的家长,该如何引导?”—— 谢老师建议 “从‘分数提升’的需求切入,说明素质培养(如专注力、合作力)对学习效率的促进作用,用‘孩子做题时更细心了’等具体变化说服家长”;

“家长群里常有家长发布无关信息或引发争议话题,该如何管理?”—— 谢老师提出 “提前制定群规(如‘群内仅交流学生教育相关内容’)、及时私信提醒违规家长、定期分享优质教育文章引导群氛围” 的策略;

“离异家庭的家校沟通,如何平衡双方家长的需求,避免矛盾?”—— 谢老师强调 “尊重家长的监护权,提前与双方约定‘沟通渠道(如指定一位主要联系人)’和‘信息同步频率’,避免让孩子成为‘传声筒’”。

针对性的解答让学员们茅塞顿开,现场不时响起认同的掌声。


案例分享传智慧 解码班级管理内核 

谢丽晓老师以《三封信故事中的 “班级管理”》为题开展专题讲座,用 “故事化” 的方式拆解班级管理的深层逻辑,让理论学习更具温度与感染力。

讲座中,谢老师以 “三封关键信件” 为线索,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班级管理实践经验:

第一封信:写给家长的 “开学信”—— 信中不只是 “班级规则告知”,更包含 “我眼中的教育:希望孩子成为‘会思考、会爱人’的人” 的教育理念阐述,以及 “本学期将开展的‘亲子共读’‘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邀请”,通过 “理念共鸣 + 行动邀请”,从开学初就建立家校信任;

第二封信:写给学生的 “期中成长信”—— 信中避开 “分数排名”,转而聚焦 “每个学生的独特闪光点”(如 “你在小组合作中主动帮助同学整理资料,展现了很强的责任心”)、“本学期的成长变化”(如 “从不敢发言到主动分享解题思路,勇气可嘉”),以及 “我们可以一起努力的小目标”,用 “看见个体、鼓励成长” 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驱动力;

第三封信:写给自己的 “期末反思信”—— 信中记录 “班级管理中的成功案例”(如 “通过‘班级心愿墙’化解了同学间的小矛盾”)、“未达预期的尝试”(如 “某活动因准备不足导致参与度低”),以及 “下阶段的改进计划”,通过自我反思,不断优化班级管理策略。

谢老师强调:“班级管理不是‘管纪律、抓成绩’的简单任务,而是‘用真心换真心、用细节筑信任’的育人过程。三封信的本质,是让家长、学生、教师三方都‘看见彼此’—— 家长看见教师的教育用心,学生看见自己的成长价值,教师看见管理的优化方向。” 讲座中,她还穿插了 “如何通过‘班级值日岗自主竞选’培养学生责任感”“如何用‘班级故事册’记录集体记忆” 等实操案例,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 “有温度的管理,才能培育有活力的班级”。

活动总结:实战赋能 蓄力前行

此次工作室活动从 “实战模拟” 到 “理论升华”,从 “家校沟通” 到 “班级管理”,内容紧扣班主任工作核心需求,既有可直接落地的沟通技巧,也有触动内心的教育理念。参与学员纷纷表示,活动 “接地气、有深度”—— 情景模拟让自己直面沟通短板,专家点评指明优化方向,案例式讲座则让班级管理有了 “温暖的方法论”。

未来,方海东 “名师送教” 工作室将继续聚焦班主任工作中的 “真问题”,通过 “实战化、案例化、互动化” 的活动形式,为学员搭建成长平台,助力班主任队伍在 “育人初心” 与 “专业能力” 的双重提升中,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